此 Blog 不會再更新,取而代之的是這個 Blog。
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There is a perfect man in my mind, namely, God
最近在這裏的教會上英文課,討論道德問題。星期一的時候,本來我們討論的問題是「應否說謊」,結果推而廣之,變成了討論「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
我說,每個人心目中都應該有一個 perfect man 的概念。我們應該做的事,就是接近他;我們不應該做的事,就是遠離他。
然後那個教會的導師聽了,說,這正是基督教的概念。這個 perfect man 是神,他是我們做事的指標,不過因為人有原罪,所以無論我們多努力,我們永遠不能到達神的境界。
令我想起那些神存不存在的 argument,有些用的就是這個定義。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讀數學系在明明德系列之一 - 是非之地
標籤:
讀數學系在明明德系列
數學系是一個是非之地,環繞著我們的就是 是非問題:這個命題對不對?若對,何時對?不一定對,欠了什麼前提?不對,錯在哪裏?証之。
跟其它科目不同,我們握在手中的是接近絕對的真理,我們讀的是 everlasting words,我們學的是接近真理的方法。
在新生一進中大第一年讀的科目之中,Elementary Analysis 與 Linear Algebra 尤其重要。此兩科的重要性,除了在於其廣泛應用,亦在於培養嚴謹的判辨方法及科學精神。
The truth is incontrovertible, malice may attack it, ignorance may deride it, but in the end; there it is. - Winston Churchill
Anyone who doesn't take truth seriously in small matters cannot be trusted in large ones either. - Albert Einstein
There is not a truth existing which I fear... or would wish unknown to the whole world. - Thomas Jefferson
所謂嚴謹的判辨方法,就是當問及對錯時,有根有據地一步一步地推論。你若要知道一條命題是否正確,只須要看它的証明;你要知道一個証明是否正確,只須看清楚前提,一步一步地仔細看其推論。只要每一步都是正確的,整個証明就是正確的。如果看不出兩步之間的關係,至少也不會把錯誤的証明看成是正確的,從而能夠正確地去了解問題所在,而不會被自己的愚昧蒙騙。
這裏所指的科學精神,是追求真理的一種態度。學會了嚴謹的判辨方法而不使用是一種可惜。如果事情的真假對於你來說很重要,你就會很自然地嚴謹地思考,不敢貿然下結論,不會輕易相信你所吸收的事情,因此會懷疑,會一想再想有沒有漏洞;自己做証明時亦不會輕易地讓自己犯錯而不察覺。
真理所以是真理,因為它經得起質疑;當它經得起你自己的質疑的時候,你就能從心底出發地奉它為真理;往後當你看見矛盾的時候,你就知道道理在哪一方了。
這些都不是什麼大道理,活用這些道理的生活例子,我想到了這個:
不過呢,這些是是非非,不要用錯地方。女朋友問你,她漂不漂亮,你就不要理性地去給她分析;該怎樣答,不用教了吧 =D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讀數學系在明明德系列 - 序
標籤:
讀數學系在明明德系列
讀大學以來,經常在思考一些問題,最近又泛過一點浪花,實在不吐不快。
沈祖堯校長在今年開學禮時引用了一句話:「教育是把一切所學忘掉後而仍然剩下來的東西。」
到底數學系的同學們畢業以後,如若可以把數學忘記得一乾二淨,
除了只有殘留的軀殼來迎接光輝歲月之外,還留下了什麼呢?
到底有些同學讀數學讀得很好,是否就只是因為他們靈感 IQ 稱得上十分之高超,
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或者就只是星期一到星期七多勞多得?
黎緊一連幾篇文,將會和大家探討這些問題。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雜記 - 十年一覺揚州夢
標籤:
雜記
1. 本來覺得今年的考試時間表很好,可以有兩個星期時間給我準備兩科。然而,這兩個星期過得很不充實,就如這兩年的縮影一樣,用兩個星期去完成了本來可以幾天內做完的事情。
2. 每當我靜下來,抽離一下看看我自己,就會覺得這個人很糟糕。可是當我身在其中,我卻無法做好一點,因為這就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就是這樣糟糕。
3. 還有三個月,就要到夏威夷去。總結這兩年,我所得到的並不多。很羨慕有些人進入了大學以後,有很清晰的目標,一步一步地去達成。但我只是在猶疑不決。
4. 這兩年讀的課程,讓我感覺很不真實,可能是因為我不能明白,亦不知道應該怎樣才能讀得好。是時候作一些新嘗試了。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雜記 - 風繼續吹
標籤:
雜記
1. 最近想到了 FYP 做關於「愛情」的題目,其實是乘車回家時看「蘋果橘子」時突然想到的。其實我心中有更準確的題目,不過為免泄漏題目,我只會跟可能的 FYP-mate 說。
2. 所以有這種想法,大概是因為明白到愛情難求,而且欠缺條件的人的愛情更難求。雖然大概求不得,我仍想研究一下「這到底是件怎樣的事情」。
3. 不過,我認為愛情與婚姻是兩件事。
4. 與其欺騙自己,不如放眼未來吧。
5. 有人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在自己身上,我看見了這個道理。
雜記 - 偶有所思
標籤:
雜記
1. 有感在乘車時看數學書的效率不太高,所以最近都拿一些「課外讀物」出來看。
3. 書中提及了教育問題。我回想起小時候那些奇怪的舉動與想法,也有一種「一出生就有很多東西不是自己所能選擇」的感覺。
4. 其實就算「強決定論」是對的,我們也不應該在假設它為對的情況下作出選擇。「強決定論」存在與否,對我們的選擇並沒有影響:若它是對的,我們作出的選擇事實上是已決定的,「是否假設它為對」也是已決定的。所以「強決定論」實際上是說了等於沒說,為免窒礙思考,還是及早把它剃掉吧。
5. 今個學期上了一個經濟學通識課程(在此之前我只有中三程度的經濟學)。談到那隻「看不見的手」,一開始的時候感覺不錯。因為它給了一個「很好的」理由讓 人追求個人的利益;那就是在一些條件下,追求個人的利益 能導致 社會的利益 極大化。
6. 不過想深一層,其實這是種「結果論」的看法:只要做這件事的結果是好的,我們就應該做這件事。(課程就是只談利益,不談道德)
7. (雖然沒有對錯可言)但我所持的觀點是,應否做一件事情,不能單純的想利益的問題。例如說 墮胎問題,「蘋果橘子」中提及 墮胎合法化(由本來的有特殊原因才允許墮胎,變為墮胎不會承受法律責任) 導致 犯罪率 下降。但因濫交而墮胎這件事本身是否道德的?
8. 我把陶國璋在「哲學的追尋」中的例子稍作修改:一個醫生盡了努力拯救一位病人,但病人最終不治死亡,怎知道若這個醫生不替病人做手術,病人反而能存活多幾個月;那麼根據結果論,這個醫生不就是不應該替這個病人做手術嗎?
9. 最近香港在討論「最低工資」的問題;根據經濟學的預測,一旦設立最低工資,接近必然會導致更多人失業,只在於多寡的問題。那就是否不應該設立最低工資呢?
10. 或許「道德的表現」,以經濟學理論的說法就是:「以滿足社會的利益作為自身的滿足的一部份。」以儒家的學說,就是「推己及人」的精神。
11. 或許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當全世界都在把自己的利益極大化,要生存都得犠牲一點道德。我明白這是「稀少性的詛咒」。唯有寄望在物質上富有的人,在極大化自己利益的同時,想想身邊貧困的人,發放一下「人性的光輝」。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雜記 -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標籤:
雜記
1. 今個星期是很忙碌的一個星期。本來是:星期二 STOT Present,星期三 Topo Test 2,星期五 Project Present。然而在星期一收到個 OAL o既 Email,星期五 12 點之前要交一堆文件。
2. STOT 總算是平安過渡。不過可能我說的東西太淺,引起觀眾不滿情緒。也對的,我實在不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什麼應該 Present,什麼應該 Let it be proved。
3. STOT 過後才準備第二天的 Topo Test 2,只準備了一個晚上,一個早上。未開考已經有赴刑場的覺悟。雖然似乎大家也不夠時間做,不過我對自己的表現深感遺憾。到了晚上準備睡覺的時候,突然想起自己做錯了一條題目。唉,考試的時候依然心神恍忽,未能集中精神,做到最好。
4. 星期四晚上 有一個很特別的書院聚會,請來了 香港歌劇團 介紹歌劇,並即場示範演出。當中有些似曾相識的曲目,令人血脈沸騰。若有機會,或許將來會去聽聽歌劇,附庸風雅一下。
5. 然後回到宿舍,寫一篇關於為何想 exchange 的文章,想一想 exchange 的時候應該 take 什麼 course。突然有一種想法,或許到了那裏應該 take 一些中大沒有的課程,不把 credit 帶回來中大,多作一些新嘗試,例如多點 take 數學以外的課程。
6. 星期五早上本應是 Photo Day的日子,但我要回家拿 IELTS 的正本,一來一回已沒有了兩三個小時。回程的時候順道到沙田的銀行拿証明文件,然後一併交回 OAL。怎知道 OAL 的職員一 check,才發現那証明文件的資料錯了,又要到銀行處理。於是我去了Photo Day,停留了十五分鐘左右,沒拍什麼照就走了,然後再到沙田去更正証明文件。
7. 忙碌過後,吃過午餐,已經是下午三時了。
8. 在三點半時去聽 Smale 的 Lecture,似慬非慬的樣子。
9. 最近在看一本書,內容是關於哈佛大學生學習事宜的訪問。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有些學生進了大學後是很有目的地讀書,選擇一些課程是因為想研究某些事情。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再思基督教
標籤:
宗教系列
經常在百萬大道遇上一些基督徒向我傳教,我也會藉著這些機會好好向他們「反傳教」。讓他們聽聽多些方面的意見或許是一件好事,雖然有些基督徒聽完我說的話以後樣子好像有點失落。星期四的時候又遇到了兩個傳教的基督徒,我又跟他們說說我的看法。
其實我並不反對其它人相信這個世界有造物主,或許你有一種特別的體會,而我沒有。我所針對的是傳教的手法。
有些傳教的人會以「相信基督教的神有很多好處」的理由向其它人傳教,我就覺得這件事太過「反智」,這大概就是「不要問,只要信,信了有你著數」的論調,認為因為結果是好的,人們就應該「自己給自己洗腦」,埋沒自己的「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是一個正常的人應該擁有的特質,就別一開始就說有本書上所寫的東西是完全沒有錯誤的吧。就問多點問題,好讓自己理解多一點,距離現實近一點。否則事情的結果可能是很壞的,你可能會被你的信仰所利用,進行一些名為公義,實為私利的事情。
看看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就想想看你是當時的一個平民,被貴族以「捍衛宗教、解放聖地」的理由征召,你可能會因此戴上了一個光環出戰。但在你的貴族眼裏,你可能不過是掠奪土地與資源的一件工具。
又有些傳教的人會以某種邏輯向其它人傳教,大概是這樣的:「聖經是真的,聖經說如果人們不相信上帝就得下地獄,我不想你下地獄,所以我無論如何都要你相信上帝,這是為你好的。」以這邏輯傳教,好像給自己的頭頂加了個光環,佔據了道德高地似的;但本質上,以這種邏輯傳教的人,不過是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別人身上;這些事做起上來美其名是為對方著想,但實際上有多少是為了自己而做的?如果你是其中一員,就問問自己吧。
若現在 The Matrix 中的 Morpheus 問你要哪一粒藥丸,或許你仍然希望選擇藍色的,回到那個讓你感到舒適的世界;希望你至少在選擇之前,讓自己的「是非之心」掙扎一下。
雜記 - 接踵而來的大事件
標籤:
雜記
1. 上次的 Presentation 只可以用「糟透了」來形容。幸好今天的尚算自我感覺良好。這兩次的分別,並不在於預備的時間長短,只是今次對自己的要求提高了,著緊了,不能再得過且過了。
2. 現在想來,take 這個 course 實在很值得。
3. 曾經有一種浪漫,以為把所有 Axiom 寫出來,就能形式上証明所有命題,而能夠把命題証明,就足夠了。然而最近又想,其實只是著眼於命題之間的關係,只是了解定義和命題的字面意義,是膚淺的;定義與命題,寫出來只是一種非常片面的投影;真正的意義,是在字面上不能直接了解的,要通過想像,思考,用心感受,才會體會其一部份。
4. 心中有一個概念,準確地寫出來,就成了定義;定義只是一種副產物,明白了就能寫出來。
5. 或許從大學裏能夠帶走的東西都不怎樣吸引,但能夠從中好好想清楚一些關於人生的問題,就值回票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