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雜記 - 偶有所思

1. 有感在乘車時看數學書的效率不太高,所以最近都拿一些「課外讀物」出來看。

2. 剛剛看完了「蘋果橘子經濟學」。對那些研究問題的手法有點興趣。不過書中在進行推論的時候,留下了很多空白,書中很多結論感覺是「不知道在哪裏冒出來似的」。

3. 書中提及了教育問題。我回想起小時候那些奇怪的舉動與想法,也有一種「一出生就有很多東西不是自己所能選擇」的感覺。

4. 其實就算「強決定論」是對的,我們也不應該在假設它為對的情況下作出選擇。「強決定論」存在與否,對我們的選擇並沒有影響:若它是對的,我們作出的選擇事實上是已決定的,「是否假設它為對」也是已決定的。所以「強決定論」實際上是說了等於沒說,為免窒礙思考,還是及早把它剃掉吧。

5. 今個學期上了一個經濟學通識課程(在此之前我只有中三程度的經濟學)。談到那隻「看不見的手」,一開始的時候感覺不錯。因為它給了一個「很好的」理由讓 人追求個人的利益;那就是在一些條件下,追求個人的利益 能導致 社會的利益 極大化。

6. 不過想深一層,其實這是種「結果論」的看法:只要做這件事的結果是好的,我們就應該做這件事。(課程就是只談利益,不談道德)

7. (雖然沒有對錯可言)但我所持的觀點是,應否做一件事情,不能單純的想利益的問題。例如說 墮胎問題,「蘋果橘子」中提及 墮胎合法化(由本來的有特殊原因才允許墮胎,變為墮胎不會承受法律責任) 導致 犯罪率 下降。但因濫交而墮胎這件事本身是否道德的?

8. 我把陶國璋在「哲學的追尋」中的例子稍作修改:一個醫生盡了努力拯救一位病人,但病人最終不治死亡,怎知道若這個醫生不替病人做手術,病人反而能存活多幾個月;那麼根據結果論,這個醫生不就是不應該替這個病人做手術嗎?

9. 最近香港在討論「最低工資」的問題;根據經濟學的預測,一旦設立最低工資,接近必然會導致更多人失業,只在於多寡的問題。那就是否不應該設立最低工資呢?

10. 或許「道德的表現」,以經濟學理論的說法就是:「以滿足社會的利益作為自身的滿足的一部份。」以儒家的學說,就是「推己及人」的精神。

11. 或許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當全世界都在把自己的利益極大化,要生存都得犠牲一點道德。我明白這是「稀少性的詛咒」。唯有寄望在物質上富有的人,在極大化自己利益的同時,想想身邊貧困的人,發放一下「人性的光輝」。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關於經濟學, 作為一個主修生, 我倒係有D 意見想發表下XDD

第5 果點, 我響FB 略作回應, 始終你都由UGC 睇到一點端倪: 但係追求個人利益未必去到社會利益極大化, 呢個要base on 一D assumptions. 簡單說, 一間工廠要produce chemicals 而排出廢氣令空氣有污染, 有社會成本了, 個人及社會利益間已有分別。 一個更新式的例子就係次按風暴, Wall street ge profit maximization 令到社會出現recession, 邊個得益呢?

第6點, 我諗要番去adam smith 道德情操論慢慢研究下啦唯有...所以我唔贊成Milton friedman 的絕對自由觀, 即係liberalism (極右派), 政府的出現係有一定的理由及道理。道德觀唔會響Economics 出現, 呢層係會有失望ge.

第11 點要睇社會規範如何訂明, 所以經濟學唔包括道德分析只不過一種簡化, 社會上的各種角度同埋分析係有一定的可行性...

Christina